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矿山变青山,渣区变景区,看德阳如何转型发展

“哐当哐当……”一辆复古的小火车载着一车乘客穿过26°C的清平镇,沿线是彩色的房子和流萤纷飞的萤飞谷。“矿山关闭后,我们积极引导矿工转型发展民宿旅游,目前三产从业人员超全镇人口的三分之一。”四川省绵竹市清平镇镇长孟锐讲起镇子这些年的变化。


微信图片_20230417095756.png

△清平镇内的观光小火车。任靖 摄


如今,像清平镇这样“矿山变青山、渣区变景区、废物变宝物”的“三变“实践正在四川省德阳市铺陈开来。德阳市地处长江一级支流沱江源头,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同时,德阳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磷矿生产基地和磷化工基地,“三磷”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石亭江(沱江上游绵远河的支流)流域污染严重。


近年来,德阳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向源头开刀,将堆场管好,把磷渣用好,走出了“三磷”治理的“德阳路径”。如今,沱江德阳段出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达到Ⅲ类,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持续提升,连续五年实现“产消平衡”。


“三磷”产业快速发展,治磷成为老大难


“以前这里是一座充满臭味的大山,大家都不愿意往这边来。”站在磷石膏堆堆成的青山上,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蓥华镇仁和村支部书记方坡讲起小时候的故事,“沿石亭江有两个磷化工厂,他们生产产生的磷石膏被随意堆在河边,我住的地方离堆体直线距离不到200米,上学的时候每天从堆体边经过,看着它一点一点变为一座大山。


什邡市磷化工产业于上世纪60年代起步,在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遗留下不少环境顽疾。长期以来,涉磷企业粗放式发展,磷化工废弃物磷石膏逐年堆积,在2016年达到堆存量峰值2380万吨,占德阳总堆存量36.1%,污染严重。


然而,这样的情况在德阳并不少见。德阳市是全国重要的磷矿生产基地和磷化工基地,涉磷企业沿江分布,数量最多时达130余家,副产磷石膏经多年累积最终形成了20座磷石膏堆场,总量超4000万立方米。


早期涉磷企业的无序发展、涉磷企业废水排放、涉磷企业事故污染排放,以及磷矿开采产生的工业废水、磷石膏不当堆存造成的渗滤液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总磷污染成为石亭江流域(德阳段)的突出污染问题,也成为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重点关注的问题。


但是,治磷对于德阳来说没有那么容易。


“以前这里被称为本地的‘小香港’,每家至少有一个人在这里工作。”方坡指着一家废弃的磷化工厂厂房,“老百姓不算特别富裕,但是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磷化工厂关停后,很多人都要另谋生计。”


微信图片_20230417095800.png

△废弃的磷化工厂。任靖 摄


“三磷”整治事关就业,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德阳面临的一大难题。


源头治理、生态修复,矿山变青山


德阳的回答是“要治!要从源头治!”


近年来德阳狠抓前端源头管控,退矿还林保生态。德阳按照“先关后退、依法关闭、应退尽退”原则,开展九顶山探采矿权集中清理整顿,依法有序引导43个探采矿权全部退出,生态修复磷矿矿山24个,拆除生产生活设施共58782平方米,封闭井硐243个,生态修复10.4万平方米,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4个。


此外,德阳坚持“禁、限、退、转”多措并举,从严管控磷石膏产生环节,全面停止新增磷石膏企业审批,对现有磷石膏产生企业实施限产措施,引导低端低效化工企业有序退出,助力磷化工企业由粗加工向精细化工、新兴产业战略转型。


德阳原有122家涉磷企业,目前已关停7家磷石膏产生企业,引导42家涉磷企业成功转型升级。通过狠抓控源治理,德阳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2022年,全市14个国、省考核断面Ⅲ水质达标率100%,8个达到Ⅱ类水质,解决了源头污染源对水环境的影响。


源头管好之后的重点是生态修复。“磷石膏是粉状的,以前露天堆放的时候很怕刮风,一起风就会有扬尘。”德阳市什邡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李杨告诉记者,“我们这以前有种说法叫‘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扬尘和污水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


为此,德阳坚持“一堆一策”,综合考虑堆场的地理位置、治理主体、利用程度等因素,按照“近期加快综合利用、中期规范堆存、远期永久封场”的原则分类施策,委托四川省环科院编制“1+20”工作方案,即“1”个全市磷石膏治理总体方案和“20”个堆场“一堆一策”专项治理方案,确保磷石膏堆场问题逐一整改、全面见效。


同时,德阳市强力规范整治。对尚在使用的堆场实施地表水排水、渗滤液导排、铺膜防渗“三大工程”,有效消除磷石膏堆场的污染隐患。


如今,不少磷石膏堆成了网红打卡点。走进德阳市什邡市穿心店磷石膏堆场,绿意丛生,沿台阶攀上一座青山,满目绿意。“我们脚下踩的这座山其实是磷石膏堆,覆上草皮后变成了现在的青山。”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附近不少居民来这里遛弯、踢球。”


微信图片_20230417095804.png

△穿心店磷石膏堆场旁边是一个小型足球场,免费向公众开放。任靖 摄


从坐吃山空到“靠山吃山”,德阳捧起生态饭


污染问题解决后,矿工和企业靠什么生存?德阳给出的方案是转型升级。


“以前下井的时候,心里都噗通噗通的,很怕出事。”付若强原是四川省绵竹市清平镇上的一个矿工,一家人的生计全靠他和岳父在矿上的工资。矿井关闭后,他和妻子开了一家矿工主题民宿。


“现在不仅日子过的安稳了,收入也高了,以前在矿上的时候每个月工资只有五六千块,想买个大件都要省吃俭用好几个月,现在每年的收入都有十五万左右。”付若强笑着说。


像这样的民宿在德阳还有很多,不少矿工在矿山复绿、生态修复后依托优质的自然环境吃上了生态饭。


同样“靠山吃山”的还有企业,不过他们“吃”下的是磷石膏山。


在泰山石膏(四川)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隆隆作响,废渣石膏在这里变为一块块防火、隔音、保温、抗震的纸面石膏板,实现了新生。这样的蜕变一方面得益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德阳的政策引领。


微信图片_20230417095808.png

△ 车间内,纸面石膏板整齐堆放。任靖 摄


此前,德阳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加快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进行奖补,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磷石膏综合利用力度。目前,德阳已先后引进和培育14户磷石膏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利用企业达到31户。


同时,德阳坚持“以用定产”,严格落实《德阳市磷石膏“产消平衡”限产方案》,将磷石膏产出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磷化工产品生产情况挂钩,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每月对企业磷石膏产生和利用量进行核实,对未达到“产消平衡”的企业实施限产措施,倒逼企业提升磷石利用水平。


合作平台的建立也为磷石膏转化提供了新路径。德阳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成立企业、院校、工程建设公司等单位参与的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促进会,依托全国首家磷石膏产业联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加大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应用研究,不断拓宽利用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磷化工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目前,德阳市正在组织德阳昊华清平磷矿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相关团队合作,共同开展磷石膏井下充填路径探索。目前,该项目实验室小试阶段顺利完成,通过专家评审后开展中试,力争攻克大规模磷石膏综合利用前沿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德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邢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