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柱上村社区自然资源保护与居民生计能力提升项目总结会在成都召开,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审查验收,并被专家组誉为“GEF SGP资金支持的典范项目”。
该项目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的支持下,在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协会、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西华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指导与协作下,自2023年1月启动,于2025年8月圆满完成。项目通过系统构建社区共管机制、发展生态种植产业、开展能力建设与市场对接,有效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推进。项目执行期间,累计推广笋用竹3000余亩,培训村民450余人次,女性参与率超过50%,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共管+生态产业”模式。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全面完成了预定任务与指标,科学设计、扎实推进、成效显著,在社区共管机制下成功探索出自然保护与居民生计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性、示范性与可持续性。
一是构建了“保护区+N”多元参与机制。项目建立了保护区、协会、社区、地方政府等多方参与的共管机制,女性代表比例达50%,制订了行之有效的《保护区—社区共管共建协议》与《社区共管公约》,发起了“保护国宝熊猫、共建和谐家园”倡议书,为保护区长效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是建立了笋用竹移栽示范。针对保护区周边村民到保护区核心区内打笋的行为,项目支持柱上村民在自家林地移栽八月竹,建立18.5亩笋用竹移栽示范区,起到了良好的技术验证和带动作用,成功带动永红乡笋用竹种植面积至3045.6亩。预计后期每亩产笋达1000—1200斤,按当前市场售价农民每亩增收达5000元,将大大减少农户冒险到保护区核心区违规采笋的行为,间接使保护区约3万公顷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受益,有效降低了保护区压力。
三是强化了社区能力建设。项目组织系列培训、研讨会及赴浙江安吉考察交流,显著提升了村民在生态保护、生产技术、加工营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了一批本地骨干,激发了社区内生动力。在产业层面,借助“熊猫家宴”等活动扩大马边农产品影响力,主推竹笋、小花生等特色产品,完成包装设计和产品分选标准,对接京东“乐山味道馆”等电商渠道,延伸了农产品价值链,有效增强了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四是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项目成果获多家官方媒体宣传报道,社会反响积极,“马边模式”已得到地方政府认可并在全县推广,笋用竹移栽扩大推广至3000余亩,示范效应显著。
五是具备可持续性与推广价值。项目已建立稳固的多元协作关系,共管机制、技术体系、市场渠道将持续支撑社区绿色发展。下一步将重点拓展市场、应对物流成本挑战,深化林下经济(如中药材种植)可行性研究,推动收入多元化,系统总结“马边模式”,为保护区发展与保护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