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贡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2025年上半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均值38.2微克/立方米,较半年目标任务低2微克,改善幅度位居川南第1,再次刷新历史记录,为全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正贡献;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6.36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排位创近10年新高,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的“双赢”之路。
总量精算、靶向施策,腾挤绿色发展新空间
强化总量指标管控。深入实施蓝天保卫战攻坚赋能行动,建立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一本账”动态管理体系,严控增量、深挖存量。创新推行“政府承诺”“区域打捆”“先减后用”等总量调剂新机制,“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腾挤化学需氧量5829吨、氨氮477吨、氮氧化物1934吨、挥发性有机物1010吨等关键指标,为重点转型项目落地提供容量保障。聚焦重点行业治理。创新实施大气污染物“以减定补”、深度治理项目财政资金奖补等激励政策,推动在全省率先实现重点区域砖瓦企业整合退出,并对创成环保绩效A/B级或引领性的22家企业,赋予重污染天气自主减排、按比例豁免限产等差异化政策红利,显著提升企业治污内生动力。精准面源污染防治。实施烟花爆竹全域禁燃禁放,创新秸秆“七不烧”精细化管控举措,融合气象条件精准发布焚烧指令,最大限度避免污染叠加。创新道路“以克论净”机制,走航监测车每日监测积尘负荷,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复核”闭环管理机制。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设立2300万元专项资金池,通过“报废更新补贴+购置税费减免”组合政策,带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至42.6%。
审批瘦身、服务加码,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环评改革推动准入提速。创新制定“两个县域、一套方案”达标举措,推动沿滩、富顺两个园区错位互补发展,实现规划环评联动审查、同步获批,成为生态环境部推广亮点。在全省率先开展环评、排污许可、入河排污口设置“三证合一”联动审批改革,为福建永晶等24个重点项目快速落地保驾护航。创新思路拓展发展容量。加快推进废活性炭再生利用中心、彩灯恐龙绿色产业基地等蓝天保卫战攻坚赋能行动项目落地见效;创新提出“增产不增污”工作路径,加快推行“以新代老”环境管理模式,指导凯盛(自贡)新能源公司通过压减现有生产线排放指标,为新上2000td光伏组件薄超封装材料项目腾出环境容量,成功实践“产能压减—技术升级—总量置换”协同增效新范式,有效破解环境容量瓶颈。政策赋能加速绿色发展。出台《自贡市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联动审批实施方案(试行)》《助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自贡市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九条措施》等组合惠企政策,建立重点项目环评服务台账,实行“一企一档”动态管理,为成飞自贡无人机产业基地12个重大项目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
系统治污、生态增值,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
流域统筹提升水生态。实施釜溪河流域水质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创新开展小流域立法调研,强力推进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十四五”期新建和改造排水管网243余公里,新建污染处理设施5座,新增处理能力4.6万吨/日,实现工业园区废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探索实施“留水工程”,强化水资源利用调配,完成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工程邱场分干渠(自贡段)、沿滩水厂4.2万立方米/日制水提升工程等建设,实现新增和恢复“留水”约4720万立方米,生活、生产用水可供水量显著提升。筑牢土壤安全防护网。圆满完成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项目,有序推进中昊晨光公司全省唯一一个在产企业土壤污染边生产边管控试点,经验做法在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培训会上交流推广,并被生态环境部专刊发文推广。有效推进解决炭黑厂历史遗留问题,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7%。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提升至25.23万吨/年,“无废灯会”模式获央视专题报道。生态修复释放绿效益。实施釜溪河复合绿道、双凤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累计完成釜溪河流域植绿补绿337.67公里,建设“一江两河”生态廊道1.2万亩。综合治理羊叉河、金鱼河等小流域10条,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32公里,增殖放流鱼苗447.7万尾。因地制宜发展油茶特色产业,截至2023年底,全市发展油茶面积27.7万亩,年产值5.2亿元,带动4.5万余户农民增收,生动实践了生态资源向经济效益的高效转化。
监管赋能、包容审慎,营造亲清营商新生态
构建“综合查一次”高效监管。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出“生态环境综合查一次”软件平台,统筹整合年度执法任务,对同一监管对象涉及多个检查事项的,推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执法检查家次较去年同期下降30%,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推行“白名单”信用管理。深化“一微克蓝天志愿服务”“乡村环保茶馆”“环保随手拍”等群防群治载体,创新环保“白名单”企业动态进出制度,对环境管理规范、信用良好、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的60家重点企业,纳入白名单管理,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通过降低抽查频次、优先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享受环评审批绿色通道等,树立正向激励标杆。深化柔性执法树温度。坚持严格执法与引导守法并重,在履行执规责任、严惩恶意违法行为的同时,创新推广“首违不罚”“公益减罚”等柔性执法模式,将符合条件、非主观故意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初次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并鼓励企业通过实施环境公益项目折抵部分处罚金额,相关经验纳入《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