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坝州汶川县以林长制为抓手,深度融合“天府森林四库”发展理念,纵深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增效的新路径。
筑牢“森林粮库”根基,拓展林下产粮空间。依托10.65万亩国家储备林资源,汶川县科学布局林下经济,推动“林粮共生”模式。一是发展林下食药同源产业。通过种植5000亩黄精、贝母等中药材,建设3000亩刺嫩芽、鹿耳韭高山森林蔬菜基地,年产值预达1.86亿元,实现“藏粮于林、产粮于林”。二是实现全链条提质增效。建成水磨镇中药材加工厂,年加工能力300吨,联动1.2万亩种植基地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三是扩展林下经济维度。规划建设林下土鸡、蜜蜂养殖基地,丰富了“森林蛋白库”内涵,使生态资源转化为稳定“粮仓”,为粮食安全开辟了新维度。
激活“森林钱库”动能,构建多元增收体系。围绕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构建“以短养长”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破解了生态项目短期还本付息难题。一是竹木加工全链条升级。投资1500万元建设竹木加工厂,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亿元。推动产品向实木家具、高端木地板转型,打造汶川地域品牌,反哺储备林建设资金,形成产业闭环。二是特色养殖品牌化发展。规划林麝、梅花鹿等特色养殖基地,由“合作社+农户”模式扩大藏香猪养殖规模,预计2025年存栏200头、增收50万元。以“汶川三宝”(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为品牌核心,建设青土山水果公园,联动村集体经济,举办采摘节、马拉松等活动,促进林旅融合发展。三是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探索联农带农的“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以林地入股分红、劳务参与实现增收,通过提取项目收益,设立村级产业发展基金,孵化特色产业,助力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钱库”。
厚植“森林碳库”优势,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以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为核心,强化森林碳汇功能,通过科学营林固碳增汇,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一是积极开发林业碳汇。培育碳汇产业集群,推进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扩大造林种草面积,增加固碳能力。在生态脆弱区营造珙桐、连香树、楠木等珍稀乡土树种混交林,增强碳储量稳定性。对1.02万亩中幼林实施抚育,优化林分结构,提升单位面积碳汇能力。二是科技赋能监测。联合清华大学清华同衡团队建立碳汇计量体系,动态监测森林碳储量,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机制,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强化“森林水库”功能,保障生态水源安全。汶川县将水源涵养作为国家储备林建设重点,在岷江支流、水库周边种植根系发达、蓄水保土能力强的乔灌草立体搭配模式的树草种,新建成1900亩水源涵养林,减少了水土流失。同步配套防火通道、灌溉设施及智慧林业监测平台,实时监控林区水文状况,防范洪涝灾害。通过“以林蓄水、以水养林”的良性循环,项目区水源涵养能力大幅提升,保障了下游居民用水安全,实现了生态屏障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双重目标。
创新机制保障,推动“四库”协同发展。以建立“天府森林四库”先行示范县为目标,编制《汶川县“天府森林四库”总体规划(2024—2029)》,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目标纳入国家储备林总体规划。创新“银行贷款(11亿元)+企业自筹+社会资本”多元融资模式,30年长周期贷款破解林业投资瓶颈,保障项目可持续推进。深化与川林集团、科研院校合作,推广速生丰产林栽培、林下经济高效种养等关键技术,提升“四库”综合效益。以林地流转、林木收储,释放集体林权改革活力,形成“生态保护—资源培育—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完整链条,为区域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
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汶川县坚持以林长制为统领,将“森林四库”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以林下经济拓展“粮库”功能,以特色产业激活“钱库”动能,以科学营林厚植“碳库”优势,以水源涵养强化“水库”屏障,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