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生态要闻
四川:以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引领林草高质量发展

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的重要论述,形象揭示了森林与水资源、粮食、物质财富、碳汇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生动阐明了森林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2024年,四川省政府、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召开工作会议,系统部署建设“天府森林四库”,明确了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的方法路径。四川林草系统将强化使命担当,坚持守正创新,以建设“天府森林四库”为总抓手,努力开创四川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空山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建设

从工程治理向系统治理纵深推进


四川扼守长江、黄河上游,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腹地,生态区位十分特殊。近20多年来,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绿化全川等重大工程和行动,全省森林面积得到快速增长,生态面貌得到极大改善。截至2023年,全省林地面积3.81亿亩;森林面积2.6亿亩,森林蓄积量18.95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四位。但是,四川生态欠账较多,尚有沙化、石漠化、干旱半干旱土地2000多万亩,部分地方森林质量不高、结构不优,中幼林、低产低效林占比较大,制约森林涵水、藏粮、储钱、固碳效益的有效发挥。


建设“天府森林四库”需要增强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更加充沛、丰盈、稳定、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四川林草系统将坚持“三绿”并举,积极扩大森林面积,强化森林保护,加强森林经营,抓好国家储备林建设,通过质的大幅提升实现森林资源量的有效增长。坚持“四库”联动,因地制宜增绿增产增效,统筹推进蓄水于山、藏粮于林、摇钱于树、固碳于木。坚持“三效”统一,分区分类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人工经济林、固碳增汇林和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优质森林,着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持续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绿色发展

从粗放耗能向绿色低碳加速转型


森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更能生产大量物质产品。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的林业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具有显著的绿色、低碳、生态和可循环特点,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四川大力发展木、竹、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了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220多家,预计2024年可实现林草产业总产值5800亿元。但与森林资源大省地位相比,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全省森林多元价值的开发利用仍显不足,资源消耗型产业占比较大,产业发展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森林作为最大绿色经济体的价值尚待充分释放。


建设“天府森林四库”需要集聚生产要素,推进森林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利用,促进林业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加速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四川林草系统将积极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强化加工技术、智能装备、产品研发等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林业新质生产力。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发展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森林药材等“八大林粮”,将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打造为新的优势产业。推进木竹加工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实施“以竹代塑”行动,壮大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健全林业碳汇交易体系,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拓展区域性林业碳汇消纳渠道。


绿色治理

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体深度融合


林业既是公益事业,也是基础产业,但因其发展周期较长、投资较大、见效较慢,社会投资积极性相对不高,尤其是森林生态保护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足。当前,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集体林改的纵深推进、金融支林政策的不断健全、林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社会各界将更加关心关注林业改革发展,这为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设“天府森林四库”需要坚持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凝聚形成强大合力。四川林草系统将统筹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国有企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林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重点聚焦回答“林改四问”,全面深化集体林改,加快推进“三权分置”,优化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完善林权流转交易体系,适度扩大林业规模经营,推动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本文作者系四川省林草局局长 李天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