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李传林 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副会长、研究员
健康乡村建设是健康中国优先战略农民实践和全政策融入健康农村行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和美乡村重要任务。践行为人民健康服务宗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开展健康乡村建设,对于深化和美乡村建设、升华乡村振兴发展意义重大。重庆市秀山县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积极回应农民健康期盼、农村健康需求和农业发展健康需要,通过补齐农村健康服务短板,推动村级健康设施建设,力促农民群众健康可及,为巴渝和美乡村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健康活力和夯实健康保障,取得明显成效。
2023年4月初,我们应秀山县政协、龙池镇和大茶园村有关领导同志邀请,到大茶园村(又称洞坪村)驻点开展乡村振兴调研,把乡村健康建设纳入调研重点内容,走访调查全村百岁老人健康生活方式并书面调查全县百岁老人健康状况,初步归纳百岁老人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经验,并由镇村宣传推广。12月初,经过充分调研,坚持以大健康(广义健康)理念为指引,提出“四生四心”(原生、生态、生体、生理和心理、心灵、心愿、心态)健康思路,“五全”(全民、全要素、全人群、全过程、全方位)健康方略,H型网状梯区域布局和十大功能线域,三年计划和四大战略举措,形成大茶园健康村建设概念性战略规划。2024年2月,在组织广泛讨论基础上,基于大茶园村特殊优势,协助提出在战略实施中突出“六型六体六动”(健康型体育运动、文艺型体验活动、日常型体操律动、健美型体脑劳动、生活型体检协动、生态型体质提动)重点主攻方向。3月初,经反复征求意见,协助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提出具体措施和评价指标。4月以来,协助项目策划和助推政策、项目和工作落实。11月,再次到村开展调研,与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一起进行阶段性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村支两委与驻村工作队带领农民群众,聚焦乡村健康建设,认真总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经验,准确把握现有基础和具有条件,深入分析具备优势和面临形势,对照和美乡村和健康乡村建设标准,以打造具有秀山辨识度、重庆影响力的健康村为目标,密切结合落实市县巴渝五星级和美村创建部署,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大医疗理念,围绕“四生四心”健康,贯彻健康建设基本要求,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特别是和美乡村建设成果,积极谋划健康资源线域布局,主动争取健康政策落实,全力发动村民健康主体,精准实施健康项目建设,努力实现村民群众大健康与五星级和美乡村协调共进,迈步走上健康村建设新路子。
一、紧扣人民健康中心,全面谋划策划规划实施健康村建设
秀山县政府2016年大茶园村规划和2024年大茶园村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龙池镇政府2023年大茶园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年规划、大茶园村2023年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实施方案等各级规划计划方案,均把健康乡村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实施结果为健康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健康建设势头良好。大茶园村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把促进村民健康作为践行根本宗旨重要职责,充分依托已经形成的硬基础和硬条件,根据全国爱卫会、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关于健康村等健康细胞和健康乡镇等建设规范,以及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村建设和评价等文件精神,结合大茶园村实际,经过协商讨论和意见征集,于2023年底组织编制健康村建设概念性战略规划,2024年新年伊始制定健康村建设实施方案,并及时调动组织体系、发动群众、付诸行动,坚持健康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持续改善健康环境,接力发展健康产业,逐步完善健康设施,不断增强健康服务能力。
(一)围绕原生健康,改善健康环境,切实做到“住得原生”。把原生健康作为健康建设之基础,关注原生遗传以促优生健生、原生家庭以促优育健育、原生居境以促优教健教,持续提升健康环境。一是强化健康检查和卫生防疫。引导、动员新婚夫妇婚前到县级医院检查,排除遗传疾病,助力优生优育。加强环境重点部位防疫消杀,常规化开展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二是抓好环境卫生。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组织发动党员、志愿者深入村组,开展“讲卫生 除四害 洁家园 保健康”活动,共清理积水118处,清理垃圾211处,清理卫生死角204处,共治共享干净整洁环境。提倡牲畜圈养,最大限度减少面源污染。及时进行清沟除淤,消除臭水沟和臭水体。三是深化环境整治。持续展开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工作,建立垃圾清运管理机制和7个垃圾分类示范点,生活垃圾治理率达100%,建成2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建立人车道路清障除渣机制,特别注重人口密集区安全防护,危险路段和区域设置安全提示牌。
(二)围绕生态健康,发展健康产业,切实做到“吃得生态”。把生态健康作为健康建设之根基,提倡食品绿色生态、食物有机生态、食药同源生态,着力防范和解决“病从口入”问题。一是打造绿色食品。依托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发展生态健康产业,设置2个物华天宝健康物产小园,培育“婆婆酒”“婆婆山香菌”“婆婆山竹笋”等生态农业产品 6 个,打造“大茶园香米”“菜小伴菜籽油”区域品牌 2 个。二是开展饮食“三减”行动。落实上级部署,并从农村饮食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开办健康饮食讲堂,向群众宣传并开展“三减”(盐、 油、糖)行动,科学使用调味品,正确识别添加剂,督促改进饮食结构,源头预防疾病发生。三是研究推行健康饮食。打造药食同源健康饮食小院,组建药食同源研学馆,制作具有地方特质和民族特色的健康膳食菜谱,力促合理膳食和营养均衡。
(三)围绕生体健康,完善健康设施,切实做到“动得安全”。把生体健康作为健康建设之支撑,鼓励体育健康运动、体脑健美劳动、体验健身活动,强化“三体动”健康设施保障。一是合理布局运动劳动活动线路。依循南北省道县道和村道成梯柱,东西河道、县道乡道、村道和产业道成网梯所呈现的H型网状梯交通路网和健康资源分布,合理设计布局天然氧吧健康运动小路、天道酬勤健康养生小道、轻搏长风健康漂流小河、天人合一健康文化小桥等十大健康促进线域。二是完善提升健康道路。建成硬油化道路15公里、健身步道10公里,健康小桥5座,村内主次干道实现互联互通,宽度适宜,合理设置道路安全护栏、标志、标识等,便道入户率100%,村民出行安全舒适便利。三是配置增添文体设施。建成体育球场4个(包括县内第一个农村室内体育场),修建文化健身广场3个、乡村舞台2个,新建羽毛球场5个,新配置健身器材4套。
(四)围绕生理健康,强化健康服务,切实做到“医得可治”。把生理健康作为健康建设之根本,注意生心结合、医养结合、中西结合综合施策,维护气环运、血环疏、津环输、液环流脏循腑环,但求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得可治之病,加强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强化村级卫生健康服务。建立3个村级卫生室,其中建成五星级卫生室1个,配备1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药品来源符合药品管理规范。依托卫生室所在地一定服务半径,建设医养结合健康服务小区,为村民提供更为直接便捷快速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不定期开展村医访视、义诊、65 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等服务,实行村民健康档案管理。开展健身和健康知识讲座20余场次,受益群众2000余人。二是争取分级诊疗体系医疗健康资源。县医院对低保户、残疾户、大病户及时开展有效救治。县中医院派遣专家医疗小分队开展义诊活动并捐赠医疗物资。探索“乡聘村用”机制吸引执业医师到村工作,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村医巡访机制和康复管理联动机制,提升乡村健康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健康队伍建设。组建村健康工作队伍,已有健康骨干人员100余名。常态化开展学习培训,县卫健委培训指导健康村建设,城管中心现场指导垃圾分类管理,爱卫委办入户指导环境卫生整治以消除病媒生物孳生,专业人员对常见慢病和传染病防治、公民健康素养66条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20条进行培训并测试,提升骨干队伍健康管理能力。探索“固定+流动” 服务供给模式,开展“村医+医院医生”访视和义诊服务,开展“三健”(口腔、体重、骨骼)行动,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注重突出健康特色,务求提高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紧紧依托和充分利用设施设备、平台载体、项目工程等“硬件”基础,植入文化 “软件”、注入健康之魂、灌注创新精神,突显健康建设独特性。推动理念先行、聚合力量,典型引路、以点带面,资源下沉、健康“四心”,推行全要素健康管理,力促改进思维方式和改善生活方式,让群众心理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不断增强获得感;让心灵和伦理需求得到尊重,不断增强安全感;对未来的信仰、对美好的信念、对健康的信心等心愿得到关照,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获得尊严和荣耀,激发积极阳光心态,不断增强幸福感。
(一)注重心理健康,调养起居情志,切实做到“心得舒畅”。把心理健康和健康情志作为健康建设为民之“急务”,倡导放下心荷以轻心和气、安平心绪以平心静气、舒展心情以和心顺气,为舒缓心理压力提供必要“通道”。一是尊重健康文化习俗。大茶园村百岁老人4名,在世2名,他们一日两餐,粗茶淡饭,晚餐吃早不宵夜,保证空腹力,利于养生健康。通过调研提炼健康长寿生活方式,在全村宣传推广。二是开展专题心理讲座。充分利用世界睡眠日,开展“良好睡眠 健康同行”睡眠健康讲座,保持健康、乐观、向上心理,调畅情志,适当运动,培养健康的作息习惯。三是建好用好健康载体。及时建设和充分利用开心每天健康休闲小屋、颐养天年健康活动小苑、快乐时光健康交流小居等活动载体,舒缓压力,陶冶情操。
(二)注重心灵健康,营建精神家园,切实做到“心得安稳”。 把心灵健康和健康伦理作为健康建设为民之“难务”,引导以德思行、自尊自爱而尊人敬长,循伦言行、自重自持而重人师才,守理践行、自立自强而立人达人,为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习养机会。一是办好一个“节会”。每年开展“婆婆山杯”乡间运动会和“庆丰收促和美”文艺演出活动,营造多元共促的体育运动场景和全民健身氛围,弘扬团结协作、共创美好的精神,凝聚全村村民建设活力家乡的共识和力量。二是用好两个“场所”。弘扬尊老爱幼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一老一小心灵和伦理健康教育,依托2所小学和老年活动中心场所,开办包括心灵健康在内的生命健康教育讲座10场次,因人制宜、因需因材施教,激发干部村民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的热爱之情。三是习养良好风尚。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结合院落制、积分制、清单制,依托红白理事会,加大对不良风气的治理力度。重视家教、注重家风、传承良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次、政策宣讲30余场,形成向上向善风气。
(三)注重心愿健康,释放正气正能,切实做到“心得安放”。把心愿健康和健康信仰作为健康建设为民之“盼务”,感悟生命无价而有信仰、健康天价而有信念、长寿有价而有信心,为向上向善向美体验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开展健康爱美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健康讲堂等文明实践活动,开展 “最美家庭”“健康家庭”“最美庭院”“最美村民”等推荐评选活动,发挥模范示范带动效应,使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二是开展健康建美活动。联动村级组织、驻村工作队、党员群众、企业、乡贤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治理,助推环境生态化、健康化、优美化。三是开展健康尚美活动。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多用善用健康向上向善向美心理暗示,心发正念正气正能,心系健康快乐幸福,心有所想、行有所向,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促进精神文明和精神健康。
(四)注重心态健康,保持平和乐观,切实做到“心得安然”。把心态健康和健康心境作为健康建设为民之“愁务”,领悟享天时、立公心而酬勤劳,享地利、合众心而知恩报,享人和、顺人心而善精进,为心态健康提供必要条件。一是提倡健康互促互助。让群众更加关注自身健康问题,同时组织健康互助小组,共享资源,村民之间,相互提供帮助,互惠互利。开展健身操、坝坝舞等健康活动,培育和谐心态与和谐社群。二是维护心态心境平和。不定期举办体育运动会、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活动,调节心态。树身边人,讲身边事。引导正确看待己与人、兴与替、得与失、贫与富、成与败,不攀比、不勉强、不纠结、不悲观。同时,激励保持不断进取、进步心态。三是创造社会交往机会。引导参与社会活动,乐于社会交往,保持宽容心态和开放态度。组织群众积极参加农村环境卫生与治理活动,参与扶贫、帮困、文化教育支持等公益活动惠及539人次。通过评选“最好邻居”等活动,处理好家庭、邻里、宗族等关系,维护健康的社会行为和良好心态。
三、把握健康规律特性,推进健康建设品质化常态化长期化
建设健康乡村是一项系统性、经常性、长期性工程。当前,健康事业发展与村民健康需求还存在差距,面临人居环境不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健康服务能力不足、村民健康意识不强等状况,要树立健康发展新理念,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奋发进取、久久为功,分区分类施策、合理确定实施路径,加强政策统筹、形成工作合力,一以贯之、稳扎稳打、狠抓落实,不断提升健康建设实效。
(一)坚持为民健康与健康民建相结合,全员调动积极性。固牢人民中心、健康中心理念,把握人的健康本质,全民推进健康建设。一是坚持以民为本。在健康领域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以民为本。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健康为本,为人民服务就要为人民健康服务,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健康村建设为全体村民,需要全体村民共建共享。二是明确“第一责任”。就民众而言,有了健康、就拥有了一切,没有健康、零化一切。在村规民约中充实完善健康内容,在健康长寿典型塑造中推广健康经验,通过各种媒介和方式传播健康知识,激发村民主动参与健康建设责任感,确立自身为健康责任“第一人”。三是推动联建共享。健康建设需要全要素融入。县卫健委指导并支持健康村建设,县农业农村委作项目资金安排,镇党委政府统筹、监督、协调、考核健康村建设,县政协机关、县储备粮公司帮扶单位积极助推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和粮油健康产业发展,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中国农行支持人居环境整治和健康阵地建设,东西部协作山东德州帮扶粮油加工厂建设,三级诊疗体系和机构上下协同给予物力财力医力帮扶。完善农合机制,企业组织、个人家庭、社会保险、爱心人士等多元共促,形成人人重视健康、人人追求健康、人人建设健康、人人受益健康良好局面。
(二)坚持循序渐进与寻机快进相结合,全程递进健康水平。把握生命规律、健康规律,抓住政策时机,全过程推进健康建设。一是坚持循序渐进。先从健康“硬件”建设入手、加强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和搭建健康建设物质构架,再行健康“软件”植入、着力健康知识传播和经验推广,最后聚焦健康自我管理、注重技能培训和提升管理能力。具体有如针对乡村医务人员配备不足、招人难、育人难、留人难,特殊人群高频服务需求供给不足等问题,“对症下药”,分部、分步实施,既扬长补短,又变短为长,不断递进。二是实施政策驱动。健康建设既需要全政策融入,也需要用好政策机遇。大茶园村善于抢抓机遇,快速推动。脱贫攻坚切实打破因病致贫与因贫致病恶性循环,乡村全面振兴与环境卫生建设协调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与乡村健康建设一体推进。善于用活政策“组合拳”,在融合中寻找良机。建立健康乡村建设常态化工作机制,力推环卫融合、产康融合、体健融合、医卫健融合、文旅养融合、三体动融合、四心健融合、五生美融合等协调创新发展 ,做大健康建设整体效应。具体有如紧盯医疗健康政策,强化医保,优化医保经办服务,力促政策落实落细。三是做到协调共进。大茶园村在 “五生五美建五村”、创建市级巴渝和美乡村“五星级”示范村基础上,围绕“四生四心”健康持续开展健康村建设。大健康事业与和美乡村建设相互依存、协调发展、彼此成就,在大健康事业发展中呈现乡村和美,在和美乡村建设中促使健康事业进步。健康乡村与和美乡村融合发展,实现两者协同互促、协调共进。
(三)坚持系统工程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全方位支撑高品质。摸准农村特性、健康特性,掌握健康资源聚散特点,全方位推进健康建设。一是坚持统筹协调。建立镇村工作专班,协调辖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经营主体将健康村建设列入重要工作,加强统筹安排,明确职责任务,奋力推动落实。二是精准实施项目。围绕健康建设,谋划项目布局,积极向上争资立项,获取资金120万元实施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2000万元实施包括文化健身类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00万元实施绿色农业发展项目。多方筹措资金50万元,连续多年为村内大学本科新生发放助学金,把助困、助心、助志和助成才有机结合、一体助推,用好有限的筹措资金,尽力开展标准高、动员广、影响远的文艺体育活动等。三是放大示范效应。大茶园村打造“一线”(村委会—上寨) “三室”(坪上、新塘、高楼卫生室)“一山”(婆婆山)“一河”(马路河)示范点,初步形成H型健康区域布局“中线出蕾、三区开花、山河呼应”格局,并向“线带边、区带片、山河带全面”发展,通过培育和推广典型,示范引领,不断提升健康建设水平。
(四)坚持传统智慧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全周期服务全人群。尊重医学特点、健康管理特点,注意分期分群治理,通过健康建设推进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健康。一是重视传统中医。利用民间已有中医药社会基础,在五星级村卫生室建立“中医阁”,制作宣传栏,向村民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打通中医药服务的“最后一米”。二是增强医服能力。村卫生室完善配置,延伸服务,防治疾病,指导养生,健康咨询,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三是贯通全周期全人群。力推预防、治疗、康复、健管、再防等一体化服务,做到早诊早治早康复。健全幼、少、青、壮、老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医疗健康、妇幼健康、青少年健康、老年人健康、终生健康全面展开。